人物簡介
劉毅,中國東晉北府兵將領。字希樂,小字盤龍。沛國沛縣(今屬江蘇沛縣)人【《晉書・劉毅傳》作“彭城沛縣人”,然據《晉書・地理誌》及《宋書・州郡誌》,沛縣皆屬沛國而非彭城國,《晉書・安帝紀》亦有:“建武將軍劉裕帥沛國劉毅、東海何無忌等舉義兵。”的記載】。
曾為桓弘中兵參軍。元興二年(403年),桓玄代晉建楚國,劉毅與孟昶、劉道規等在廣陵起兵反對,斬青州刺史桓弘,與劉裕攻入建康,為冠軍將軍。義熙六年(410年),與農民起義軍首領盧循戰於桑落洲(今江西九江東北長江中),大敗,降為後將軍。旋又為荊州刺史,據長江中遊。他與劉裕協同討平桓玄,而功居其次,意常怏怏,求與裕抗衡。後劉裕受詔討伐,劉毅兵敗,自縊於江陵。
生平經曆
建立義軍
劉毅少有大誌,並不管理家族的產業,曾入士為徐州從事,後被桓弘任命為中兵參軍屬。元興二年(403年),大將軍桓玄篡位,建立桓楚。次年,劉裕與何無忌等北府軍舊將在京口圖謀起兵討伐桓玄,當時家住京口的劉毅與何無忌交好,亦參與他們的圖謀。當時何無忌特地問:“桓氏現在強盛,可以討伐嗎?”劉毅回答道:“天下自會判定強弱,若是違背道義,雖然強盛亦算是弱小,隻看究竟有沒有成就大事的領袖。”何無忌再問:“天下之中並非沒有英雄呀。”劉毅就答:“我隻看見劉裕。”何無忌笑而不答,但都讓劉毅參與他們的行動。劉裕等人決定行動後,就命劉毅與劉道規及孟昶同往江北,謀殺桓玄的青州刺史桓弘並占據廣陵。二月,劉毅等人成功襲殺桓弘,控製了廣陵;而劉裕亦成功控製京口。次日,劉裕率劉毅等義軍西進攻擊建康。
桓玄在桓謙的力勸下派了皇甫敷及吳甫之迎擊,但都被劉裕等擊敗,二將皆戰死。其後劉毅登蔣山,與劉裕一同進攻防禦的桓謙等,終成功擊敗桓謙等軍,桓玄於是出奔。劉裕等占領建康,以劉毅為冠軍將軍、青州刺史,率何無忌和劉道規等各軍追擊桓玄。桓玄西走江陵,留何澹之、郭銓和郭昶之守湓口,但被何無忌等擊敗,並進駐尋陽。及後劉毅等率兵自尋陽出發繼續進攻桓玄,而桓玄亦率在江陵重組的軍隊東下迎擊,兩軍於五月在崢嶸洲相遇。劉毅乘風施以火攻,並派精兵進攻,大敗桓玄,令桓玄再度西退江陵,郭銓亦向劉毅投降。戰後,桓玄舊將劉統、馮稚等乘虛偷襲尋陽,劉毅派了劉懷肅平定亂事。
平滅諸桓
桓玄在逃回江陵後就棄城西走入蜀地,而江陵就在荊州別駕王康產等人控製下,守護安帝並等待義軍。不久,桓玄在被益州督護馮遷殺害,劉毅等則在江陵迎晉安帝複位。而桓玄死後,義軍中人都認為大事已成,全皆鬆懈起來,且又因大風,桓玄死後差不多十日,各軍都未及到達江陵,於是被桓玄堂侄桓振有機可乘,襲取江陵,並劫奪了晉安帝。何無忌等進攻但敗於桓振,劉毅唯有率諸軍退屯尋陽。劉毅因失江陵而被免官,但不久就再受命督何無忌等進攻桓振等,並進至夏口。當時桓謙將馮該駐軍東岸,分據魯山城和偃月壘,互相支援。劉毅於是與何無忌、劉道規領兵分別進攻二城,在數小時戰鬥後攻陷二城,馮該亦退走石城。十二月,劉毅占領巴陵,劉毅部隊嚴肅整齊,經過地方時不會令百姓感到困擾,劉裕就以劉毅為兗州刺史。
義熙元年(405年)正月,劉毅進攻江陵,因桓振當時正領兵抵禦起兵的南陽太守魯宗之,劉毅於離江陵二十裏的豫章口擊敗馮該就直攻江陵,留守江陵的桓謙棄城逃走,劉毅於是成功入城,收殺卞範之等桓玄餘黨。及至三月,桓振反攻江陵,荊州刺史司馬休之敗走,劉懷肅前赴與桓振相持,劉毅派了廣武將軍唐興助戰,終陣斬桓振。及後劉毅又攻下遷陵,並討平桓玄餘眾,獲授撫軍將軍。三月,劉毅獲授都督豫州、揚州之淮南曆陽廬江安豐堂邑五郡諸軍事、豫州刺史。義熙二年(406年),朝廷追論興複晉室的功勳,封劉毅為南平郡開國公,兼都督宣城軍事。義熙五年(409年),劉毅進衛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。
盧循之亂
義熙六年(410年),盧循作亂,何無忌出兵戰死,朝廷震驚。當時劉毅打算討伐,但快將出發時就患病,及至病愈,剛滅南燕並正歸來的劉裕寫信來勸止劉毅,要劉毅等他回來後才出兵,並允諾事成後以長江上遊要地交給他統領;劉裕又派了劉毅堂弟劉藩去勸止劉毅。劉毅聽後卻大怒,自認為自己才能不在劉裕以下,於是領兩萬水軍從姑孰出發。盧循部將徐道覆知劉毅出兵,決定與決戰,於是與盧循聯兵東下。五月,兩軍在桑落洲大戰,劉毅兵敗棄船,率數百人步行逃走,其餘兵眾皆被盧循所俘,棄掉的輜重器材堆積如山。當時劉毅逃走時經過蠻族的地方,七、八成的人在路上因饑餓困頓而死,劉毅亦因參軍羊邃的竭力保護之下才得存活。劉毅回建康後得劉裕安撫勉勵,官複原職;劉裕又要討伐盧循,以劉毅知都督中外諸軍事留府事,而劉毅自以兵敗,上請解任,降任後將軍,後加江州都督。
自矜遭禍
義熙八年(412年)四月,劉毅遷都督荊寧秦雍四州及司州之河東河南廣平、揚州之義城四郡諸軍事、衛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、荊州刺史,持節。當時荊州編戶數並不夠十萬,器械亦缺乏,於是又求得兼督交、廣二州。而劉毅到江陵改易官員,如以親信郗僧施為南蠻校尉,又留著江州兵眾和豫州州府文武萬餘人,更加以患重病為由請時任兗州刺史的劉藩作自己副手。劉裕認定了劉毅心生異心,於是上奏劉毅之罪,並藉晉安帝詔列出劉毅罪行,更於九月以劉藩和尚書左仆射謝混是劉毅同黨而賜死二人。隨後,劉裕率軍進伐江陵,派參軍王鎮惡和龍驤將軍蒯恩等先行進攻,討伐劉毅。王鎮惡等一直前進,於十月進至豫章口,及後攻下了江陵外城,而劉毅則守內城,率精兵數千人力戰。當時王鎮惡派人向劉毅出示詔書、赦文以及劉裕的親筆書信,但劉毅憤怒,不看就將它們焚毀。不過,當劉毅部眾知道劉裕親自到來後就沒有鬥誌,而王鎮惡就焚燒城門並一直進攻,劉毅見部眾潰散,唯有率三百多人經北門單騎突圍逃走。劉毅到外城後衝擊王鎮惡軍,不能成功,於是回攻疲累的蒯恩軍,終成功從大城東門逃出江陵。劉毅到了江陵以北二十裏的牛牧寺時試圖投宿,寺中僧人不知他是劉毅,但就以昔日該寺一名叫昌的僧人匿藏了桓蔚而被劉毅發現,昌亦被劉毅所殺為由拒絕劉毅留宿。劉毅自以作法自斃,絕望之下自縊而死。翌日劉毅屍首被人報告,被送至江陵斬首,其餘子侄皆被誅殺。
史籍記載
《晉書・卷八十五・列傳第五十五》
劉毅,字希樂,彭城沛人也。曾祖距,廣陵相。叔父鎮,左光祿大夫。毅少有大誌,不修家人產業,仕為州從事,桓弘以為中兵參軍屬。桓玄篡位,毅與劉裕、何無忌、魏詠之等起義兵,密謀討玄,毅討徐州刺史桓修於京口、青州刺史桓弘於廣陵。裕率毅等至竹裏,玄使其將皇甫敷、吳甫之北距義軍,遇之於江乘,臨陣斬甫之,進至羅落橋,又斬敷首。玄大懼,使桓謙、何澹之屯覆舟山。毅等軍至蔣山,裕使羸弱登山,多張旗幟,玄不之測,益以危懼。謙等士卒多北府人,素懾伏裕,莫敢出鬥。裕與毅等分為數隊,進突謙陣,皆殊死戰,無不一當百。時東北風急,義軍放火,煙塵張天,鼓噪之音震駭京邑,謙等諸軍一時奔散。玄既西走,裕以毅為冠軍將軍、青州刺史,與何無忌、劉道規躡玄。玄逼帝及琅邪王西上,毅與道規及下邳太守孟懷玉等追及玄,戰於崢嶸洲。毅乘風縱火。盡銳爭先,玄眾大潰,燒輜重夜走。玄將郭銓、劉雅等襲陷尋陽,毅遣武威將軍劉懷肅討平之。
及玄死,桓振、桓謙複聚眾距毅於靈溪。玄將馮該以兵會振,毅進擊,為振所敗,退次尋陽,坐免官,尋原之。劉裕命何無忌受毅節度,無忌以督攝為煩,輒便解統。毅疾無忌專擅,免其琅邪內史,以輔國將軍攝軍事,無忌遂與毅不平。毅唯自引咎,時論韙之。毅複與道規發尋陽。桓亮自號江州刺史,遣劉敬宣擊走之。毅軍次夏口。時振黨馮該戍大岸,孟山圖據魯城,桓山客守偃月壘,眾合萬人,連艦二岸,水陸相援。毅督眾軍進討,未至複口,遇風飄沒千餘人。毅與劉懷肅、索邈等攻魯城,道規攻偃月壘,何無忌與檀祗列艦於中流,以防越逸。毅躬貫甲胄,陵城半日而二壘俱潰,生擒山客,而馮該遁走。毅進平巴陵。以毅為使持節、兗州刺史,將軍如故。毅號令嚴整,所經墟邑,百姓安悅。南陽太守魯宗之起義,襲襄陽,破桓蔚。毅等諸軍次江陵之馬頭。振擁乘輿,出營江津。宗之又破偽將溫楷,振自擊宗之。毅因率無忌、道規等諸軍破馮該於豫章口,推鋒而進,遂入江陵。振聞城陷,與謙北走,乘輿反正。毅執玄黨卞範之、羊僧壽、夏侯崇之、桓道恭等,皆斬之。桓振複與苻宏自鄖城襲陷江陵,與劉懷肅相持。毅遣部將擊振,殺之,並斬偽輔將軍桓珍。毅又攻拔遷陵,斬玄太守劉叔祖於臨幛。其餘擁眾假號以十數,皆討平之。二州既平,以毅為撫軍將軍。時刁預等作亂,屯於湘中,毅遣將分討,皆滅之。
初,毅丁憂在家,及義旗初興,遂墨�從事。至是,軍役漸寧,上表乞還京口,以終喪禮,曰:“弘道為國者,理盡於仁孝。訴窮歸天者,莫甚於喪親。但臣凡庸,本無感概,不能隕越,故其宜耳。往年國難滔天,故誌竭愚忠,�然苟存。去春鸞駕回軫,而狂狡未滅,雖奸凶時梟,餘燼竄伏,威懷寡方,文武勞弊,微情未申,顧景悲憤。今皇威遐肅,海內清蕩,臣窮毒艱穢,亦已具於聖聽。兼羸患滋甚,眾疾互動,如今寢頓無複人理。臣之情也,本不甘生;語其事也,亦可以沒。乞賜餘骸,終其丘墳,庶幾忠孝之道獲宥於聖世。”不許。詔以毅為都督豫州揚州之淮南曆陽廬江安豐堂邑五郡諸軍事、豫州刺史,持節、將軍、常侍如故,本府文武悉令西屬。以匡複功,封南平郡開國公,兼都督宣城軍事,給鼓吹一部。梁州刺史劉稚反,毅遣將討擒之。初,桓玄於南州起齋,悉畫盤龍於其上,號為盤龍齋。毅小字盤龍,至是,遂居之。俄進拜衛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。
及何無忌為盧循所敗,賊軍乘勝而進,朝廷震駭。毅具舟船討之,將發,而疾篤,內外失色。朝議欲奉乘輿北就中軍劉裕,會毅疾瘳,將率軍南征,裕與毅書曰:“吾往與妖賊戰,曉其變態。今修船垂畢,將居前撲之。克平之日,上流之任皆以相委。”又遣毅從弟�往止之。毅大怒,謂�曰:“我以一時之功相推耳,汝便謂我不及劉裕也!”投書於地。遂以舟師二萬發姑孰。徐道覆聞毅將至建鄴,報盧循曰:“劉毅兵重,成敗擊此一戰,宜並力距之。”循乃引兵發巴陵,與道覆連旗而下。毅次於桑落洲,與賊戰,敗績,棄船,以數百人步走,餘眾皆為賊所虜,輜重盈積,皆棄之。毅走,經涉蠻晉,饑困死亡,至得十二三。參軍羊邃竭力營護之,僅而獲免。劉裕深慰勉之,複其本職。毅乃以邃為諮議參軍。
及裕討循,詔毅知內外留事。毅以喪師,乞解任,降為後將軍。尋轉衛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、江州都督。毅上表曰:
臣聞天以盈虛為運,政以損益為道。時否而政不革,人凋而事不損,則無以救急病於已危,拯塗炭於將絕。自頃戎車屢駭,幹戈溢境,所統江州,以一隅之地當逆順之衝,自桓玄以來,驅蹙殘敗,至乃男不被養,女無匹對,逃亡去就,不避幽深,自非財殫力竭,無以至此。若不曲心矜理,有所厘改,則靡遺之歎奄焉必及。
夫設官分職,軍國殊用,牧養以息務為大,武略以濟事為先。兼而領之,蓋出於權事,因藉既久,遂似常體。江州在腹心之內,憑接揚豫,�屏所倚,實為重複。昔胡寇縱逸。朔馬臨江,抗禦之宜,蓋權爾耳。今江左區區,戶不盈數十萬,地不逾數千裏,而統旅鱗次,未獲減息,大而言之,足為國恥。況乃地在無虞,而猶置軍府文武將佐,資費非要,豈所謂經國大情,揚湯去火者哉!自州郡邊江,百姓遼落,加郵亭險閡,畏阻風波,轉輸往複,恒有淹廢,又非所謂因其所利以濟其弊者也,愚謂宜解軍府,移鎮豫章,處十郡之中,厲簡惠之政,比及數年,可有生氣。且屬縣凋散,示有所存,而役調送迎不得止息,亦謂應隨宜並合以簡眾費。刺史庾悅,自臨蒞以來,甚有恤隱之誠,但綱維不革,自非綱目所理。尋陽接蠻,宜示有遏防,可即州府千兵以助郡戍。
於是解悅,毅移鎮豫章,遣其親將趙恢領千兵守尋陽。俄進毅為都督荊寧秦雍四州之河東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四郡諸軍事、衛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、荊州刺史,持節、公如故。毅表荊州編戶不盈十萬,器械索然。廣州雖凋殘,猶出丹漆之用,請依先準。於是加督交、廣二州。
毅至江陵,乃輒取江州兵及豫州西府文武萬餘,留而不遣,又告疾困,請�為副。劉裕以毅貳於己,乃奏之。安帝下詔曰:“劉毅傲很凶戾,履霜日久,中間覆敗,宜即顯戮。晉法含弘,複蒙寵授。曾不思愆內訟,怨望滋甚。賴宰輔藏疾,特加遵養,遂複推轂陝西,寵榮隆泰,庶能洗心感遇,革音改意,而長惡不悛,誌為奸宄,陵上虐下,縱逸無度。既解督任,江州非複所統,而輒徙兵眾,略取軍資,驅斥舊戍,厚樹親黨。西府二局,文武盈萬,悉皆割留,曾無片言。肆心恣欲,罔顧天朝。又與從弟�遠相影響,招聚剽狡,繕甲阻兵,外托省疾,實規伺隙,同惡想濟,圖會荊郢。尚書左仆射謝混憑藉世資,超蒙殊遇,而輕佻躁脫,職為亂階,扇動內外,連謀萬裏。是而可忍,孰不可懷!”乃誅�、混。
劉裕自率眾討毅,命王弘、王鎮惡、蒯恩等率軍至豫章口,於江津燔舟而進。毅參軍朱顯之逢鎮惡,以所統千人赴毅。鎮惡等攻陷外城,毅守內城,精銳尚數千人,戰至日昃,鎮惡以裕書示城內,毅怒,不發書而焚之。毅冀有外救,督士卒力戰。眾知裕至,莫有鬥心。既暮,鎮惡焚諸門,齊力攻之,毅眾乃散,毅自北門單騎而走,去江陵二十裏而縊。經宿,居人以告,乃斬於市,子侄皆伏誅。毅兄模奔於襄陽,魯宗之斬送之。
毅剛猛沈斷,而專肆很愎,與劉裕協成大業,而功居其次,深自矜伐,不相推伏。及居方嶽,常怏怏不得誌,裕每柔而順之。毅驕縱滋甚,每覽史籍,至藺相如降屈於廉頗,輒絕歎以為不可能也。嚐雲:“恨不遇劉項,與之爭中原。”又謂郗僧施曰:“昔劉備之有孔明,猶魚之有水。今吾與足下雖才非古賢,而事同斯言。”眾鹹惡其陵傲不遜。及敗於桑落,知物情去己,彌複憤激。初,裕征盧循,凱歸,帝大宴於西池,有詔賦詩。毅詩雲:“六國多雄士,正始出風流。”自知武功不競,故示文雅有餘也。後於東府聚樗�大擲,一判應至數百萬,餘人並黑犢以還,唯劉裕及毅在後。毅次擲得雉,大喜,褰衣繞床,叫謂同坐曰:“非不能盧,不事此耳。”裕惡之,因�五木久之,曰:“老兄試為卿答。”既而四子俱黑,其一子轉躍未定,裕厲聲喝之,即成盧焉。毅意殊不快,然素黑,其麵如鐵色焉,而乃和言曰:“亦知公不能以此見借!”既出西�,雖上流分陝,而頓失內權,又頗自嫌事計,故欲擅其威強,伺隙圖裕,以至於敗。
初,江州刺史庾悅,隆安中為司徒長史,曾至京口。毅時甚屯窶,先就府借東堂與親故出射。而悅後與僚佐徑來詣堂,毅告之曰:“毅輩屯否之人,合一射甚難。君於諸堂並可,望以今日見讓。”悅不許。射者皆散,唯毅留射如故。既而悅食鵝,毅求其餘,悅又不答,毅常銜之。義熙中,故奪悅豫章,解其軍府,使人微示其旨,悅忿懼而死。毅之褊躁如此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